国际会议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中欧法学院2021年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05-31    作者:     点击:

2021年5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以“新时代背景下的涉外法学教育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通过ZOOM会议平台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法学教育这一宏大的命题,汇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法律教育中的科技: 经验以及面向未来的技能”、“法学教育的方向:下一代法律职业人的技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 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黄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敬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院长解志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丝敏教授,中欧法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欧方联席主席、德国汉堡大学尤翰林(Hinrich Julius)教授等来自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并发表主题报告。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发表开幕致辞;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教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中欧法学院前欧方联席院长Aalt Willem Heringa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会议由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刘飞教授、中欧法学院欧方执行院长Monty Silley主持。

虽然受疫情影响,会议不得不在线上举行,但这种特殊的形式并没有阻碍嘉宾们积极参会、深入探讨的热情,反而因为线上参与的便捷性,会议吸引了诸多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北京时间下午2点30分,中欧标准时间上午8点30分,会议在嘉宾和听众的期盼中准时开始。

会议伊始,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刘飞教授首先对诸位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他认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本次会议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但这并不能成为中欧法学院搭建中欧法学交流桥梁之使命的阻碍。他介绍到,随着涉外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欧法学院亦将迈入新的发展时期。从2021级开始,中欧法学院双硕士将于研二学年前往德国汉堡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与学习,并取得由汉堡大学颁发的法学硕士学位。刘飞院长强调,中欧法学院进一步优化涉外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能够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欧洲法律文化。这对于促进中欧法律文化交流、培养涉外法学人才,均具有深远意义。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代表学校致辞。时建中对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他特别提到,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法学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其中就包含了探索跨国法学教育合作的新模式。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得到了A+的最好成绩。根据国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评估机构RANK对法学学科所的最新排名,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继续位居榜首。时建中强调,这些评估结果表明中国政法大学代表着中国顶尖的法学教育水平,正因如此,中国政法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同时也有能力,为法学教育的跨国合作作出更多探索。时建中对参与中欧法学院建设、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们表达了感谢。最后,他祝愿中欧法学院在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越办越好,为中欧之间的法学教育合作作出更大更多贡献。

接下来,会议进入了主题发言的阶段,第一位发言者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中欧法学院前欧方联席院长Aalt Willem Heringa教授。他的发言主题是对社会需求的关切与迎合的法学教育之得失。Heringa教授首先回忆了自己曾参加于德国汉堡大学召开的中欧法学院筹办会议以及于中欧法学院担任欧方联席院长的经历,并对中欧法学院未来的发展给予了他的祝福。Heringa教授认为,法学教育不应当致力于传授给学生所有的法律知识,而是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学会使用法律,这将大大地有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Heringa教授的发言涵盖了他从事法学教育以来的12条得失的总结,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法学教育应做到分析性与批判性并重;关注跨国法律实务处理;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重视比较法分析的技巧以及重视法学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随后,郑永流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主题发言。郑教授提到,国际化的法学教育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收到热切关注的一个主题,在此点问题上,中欧法学院一直走在前沿。郑教授认为不应当采用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视角来看待国际法律人才培养的问题,而是要立足更加广阔的全球化视角。他引用《管子·九守》中的“主明”一节中提到的,“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因此,国家化的法学人才培养也应当有心怀天下,放眼全球的理念。郑教授认为,中国如今的全球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加之中国本身的法律体系也体现出“一国两体制三法系四地域”的特点,因此,拥有“天下”意识,掌握全球视野,是当今中国法学教育必然面对的课题。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的呢?郑教授提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探索。一方面,扩大培养对象以涵盖国际公务员、跨国公司的法务人员、国际事务所的律师等主体;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走出国门,走向海外求学,亲自感受、体会法律体系以及法律文化的差异。

随后,会议进入了第一单元,主题为法律教育中的科技:经验以及面向未来的技能。

首先发言的是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Mareike Schmidt教授,她的演讲主题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之经验总结。Schmidt教授首先分享了她以及汉堡大学在短短的两种内紧急地将面授课程转变为在线课程的挑战。尽管在一开始在线教学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转变是值得的,因为它给法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Schmidt教授还认为法学教育不是向学生不断地灌输法律知识,而是要有选择有侧重地引导学生们掌握研究、求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Schmidt教授还提出,竞争是永远存在的,尤其是在网络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也不得不去反思,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怎么样才能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等等问题。最后,Schmidt教授总结说,线上教学不仅关乎教师,更关乎学生,而远程授课导致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法利用图书馆资源等问题都是及需要解决的。

紧随其后发言的是瑞典隆德大学副教授Ulf Maunsbach博士,他的发言主题是隆德大学法学项目在压力下的转型——经验与教训。Maunsbach博士首先对Schmidt教授的演讲表示了赞同,并表示,尽管他们对线上教育有着相似的看法,但他会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解读。Maunsbach博士介绍说,在瑞典隆德大学,线上教学的开展突如其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危机下的产物。几乎是一夜之间,原有的线下课程改为了线上,幸运的是,在设备方面,职工与学生们并未遇到太多问题。但是,线上教学带来的问题还包括如何重新评估在线测试所取得的成绩,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良好的沟通和责任分配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线上教学无法顺利开展。Maunsbach博士认为,法学教育应当把握当下,发展线上教育的新模式,而不能简单地期待疫情之后一切回到原点。

最后发言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法律理论和实证法学中心Arthur Dyevre教授,他的演讲主题是面向未来的技能:法律科技与法学教育科技。Dyevre教授首先介绍了诸多法律科技公司(legal tech)的崛起,以及律师及其他法律从业者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同时,熟练使用法律科技的必要性。接着,Dyevre教授构建了一个法学教育与法律科技之间的关系框架,即法律法规、全球化、AI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影响,进而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同时AI技术也正在直接地对法学教育产生影响。既然法律科技如此重要,那么法学院应当如何培养此类人才呢?Dyevre教授提出了几种可能,一是在硕士阶段开展有关法律科技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二是对法律从业者进行编程、信息工程学方面的培训;三是开展法律科技主题的暑期学校。随后,Dyevre教授也指出了这些解决途径同样存在弊端,即为时已晚,且可能收效甚微,并表示此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三位专家学者发言完毕后,进入了问答环节,同学们针对线上教育对于实践性课程应当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与会的多位专家学者都针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供稿:中欧法学院2019级双硕士 欧阳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