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新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之“学生论坛”成功举办 原创

发布日期:2022-05-24    作者:     点击: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研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分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在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法律硕士学院5月18日成功举办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之“学生论坛”。学生论坛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的特设论坛,旨在从学生视角展示其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解,增进不同学校、学院之间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时展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参加论坛的有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实务部门的代表以及十余所高校参加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代表。

因疫情防控需要,本论坛以线上方式进行。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之“学生论坛”设置了开幕式、主会场及三个分会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梁敏研究员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及主会场。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党委书记韩文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韩文生教授指出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要深入理解、掌握、应用外国法律,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法律的地域性源于文化的差异性,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的差异性,促使法律的移植取得成功。二是要持之以恒,保持对涉外法律持久的热爱,用心去学习、体验与参悟。三是多方培养,积极参与涉外交流,争取机会多去涉外律师事务所、国际组织、相关国家司法机构实习。最后,韩文生教授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努力成为精通涉外法律领域的杰出人才,并预祝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学生论坛圆满成功。

第一分会场由法律硕士学院潘文博博士主持,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苏宇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经济法教研部叶凝遥博士担任点评嘉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谭思迪以《涉外法治人才的职业技能修炼》为题做了全英文发言,分享了其参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感受以及应该着力提高的几个方面,努力成为职业的涉外法治人才。她介绍了所在学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对外交流项目、实习项目等,并分析了涉外领域法治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缺乏国际视野,法律思维未达到国际标准;通过一套模型训练学生,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在前期缺乏对涉外法律行业的理解,遇到实务问题时往往觉得困惑,等等。她从个人经验出发提出了应对方法:一是拓宽国际视野,学习英美法律体系;二是注重法学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三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满足法律执业工作的需要。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宋涓玮同学做了题为《如何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核心素质》的全英文发言。她提出了提高法律英语技能的四个途径:使用英语课本和案例作为主要学习素材、用英语完成日常任务、在课堂上用英语积极参与讨论、参加海外学习项目等。她还提到,要掌握国际法律规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拓宽学习国际法律规则的方法并注重实习。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雅琼同学做了题为《法大法硕学院关于涉外律师培养项目的创新措施和个人培养建议》的发言。她总结了学院关于涉外律师培养项目的创新措施,并就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二是动态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并广泛征求实务部门意见和调研兄弟院校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四是明确就业方向不要局限于当涉外律师;其五在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法律应用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辛婕以《“涉外律师”培养背景下涉外法治人才的复合型发展》为题做了发言。辛婕同学主要从课程设置、导师设置、实习配置等方面分享了北京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经验。在课程配置上,注重打造属于学生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法律+外语+N”的复合型能力;在导师设置上,采取8人导师组模式,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兴趣选择指导教师;在实习配置上,顺利打通“校园+职场〞路径衔接,和诸多联合培养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多领域、多地区的实习机会,以期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杨翊菲同学做了《涉外律师专业学习体会》的主题报告,她从学校的培养方向、教学安排、心得体会三个方面做了报告。她指出,在培养方向上,西政涉外律师专业以实务为导向,设置了丰富的实务课程,并以展示、辩论等形式进行实践性考核;在教学安排方面,西政注重国际法和国内法并举,并且可以跨院选择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她还分享了自己在涉外律师专业学习的体会,认为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在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霍俞东同学以《玉汝于成-我的涉外律师成长之路》做了发言,分享了上海政法学院关于涉外律师项目的培养情况。涉外律师班有一带一路、涉外投资和争议解决三个方向,学校结合自身特色为其提供诸多实践机会。他认为,涉外法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英语能力,还需要将法律和英语相结合,了解基本的外国经济的运行规律、不同的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法系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对涉外律师有更好的理解。他还谈了自己参与国际模拟法庭以及课程学习的体会。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杜怡雯同学以《做好涉外法治 ‘四型人才’——对涉外律师项目的理解和展望》为题做了发言,重点分享了参加法律硕士学院涉外法治人才项目的理解和感受。她分别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谈及对于涉外法治人才的理解。涉外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大要培养的涉外法治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四型人才,学校和学院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培养思路等方面均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她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应既精通国内法,又懂得国际法,才能真正地满足人才的标准,推动我国形成攻防兼备的涉外法律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徐咏琪同学做了题为《从课堂到远方--在时代中开掘奋发》的报告,重点分享了对涉外律师项目的认识、体会和建议。她认为,涉外律师项目是要培养个人理想与家国理想同构、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她对于项目的体会主要在于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培养模式、广泛性和多样性的教学内容等,并从学生角度提出,应平衡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学习比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小语种人才、增加实践机会和推出跨国联合培养模式等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陶一铭同学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进行主题报告。他认为,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语境下,仰望星空是指要有理想,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涉外法律人才,脚踏实地则是要认识到自身水平的有限性,扎实基础、开拓国际视野。他还分享对了涉外律师项目的感受和建议,认为非法学背景的同学应将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法学结合,成为复合型法律人才,课程之余也要多涉猎文献,并尽早强化外语水平。

苏宇老师对九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应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复合型人才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复合,应同时精通国内法、国外法和英语。她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一是拓宽视野,放眼全球;二是保持开放态度,多角度思考问题;三是做好规划,不断学习,明确目标,坚持到底。

叶凝遥博士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针对同学们在报告中涉及的问题,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过好语言关,多用外语做展示,突破心理障碍,敢说敢写;二是多浏览新闻,有国际视野,及时了解国际形势;三提高检索能力,通过数据库进行涉外法律检索、案例检索;四是,利用国外高校官网查询讲座信息,多听外语讲座。

第二分会场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丁亚琪博士主持,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公法教研部主任石亚淙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私法教研部陈希博士担任点评嘉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昊楠首先以《打好外语基础,提高涉外素养》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和时代背景下,能有幸参与国家宏大战略之中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而倍感荣幸。他介绍了学校在语言方面的特色,认为法律英语是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外语,学习法律英语需要长期坚持。他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受社会需求、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国际大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需要终身学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舒云霄以《我与国际组织——贸大涉外法治人才特色培养的体验与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自己在贸大法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在世行的工作经历,分享了自己在贸大涉外法治人才特色培养过程中的体验,并针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导向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从国家层面而言,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为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国际挑战而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一环;从个人层面而言,学校开设相关国际课程对于大学生个人确定未来职业方向也大有裨益。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本科生孙沛睿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我与模拟法庭比赛的故事》为主题,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参加模拟法庭比赛的经历以及受到的影响。她介绍了自己由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以及学校提供的相关支持。最后,她强调了当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事务”涉外法治人才的必要性。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李莎莎的报告主题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之我见——以法大涉外律师项目为例》,她围绕法大涉外律师项目提出了自己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见解。她介绍了法律硕士学院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路径,包括切实提升学生外语能力、设置全外语讲授的浸淫式环境、安排校外导师指导等。作为法大涉外律师班的第一届学生,她表示深感使命重要,要努力成为国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合格答卷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陈锦贤以《法科学子的国际化路径:实践与心得》为主题进行报告,分别介绍了自己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学习心得。她首先介绍了本科即中南财经政法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方案,包括开设的课程、优质的交流平台以及与高校的交流机制,随后介绍了伦敦政经法学硕士项目的特色以及课堂教学。她认为学生应积极挖掘域外研究资源,探索对外法学交流路径,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积极参与线上的研讨会,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金燕佳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建议,建设法制化队伍》的主题报告。她从涉外法治人才项目概况、常见误区与个人建议、未来职业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享。她认为应当重视国内法的学习,掌握本国法的价值、精神、理念和思维方式;不能忽视法律英语专业内涵。最后,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做了介绍。

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于润田以《选择与磨炼中走进国际法之门》为主题做了报告。她围绕着“选择”与“磨炼”两个关键词进行了分享。她首先介绍了吉林大学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培养重点和国际模拟法庭比赛、国际法读书会等实践培养路径,认为自己在吉林大学的就读选择是一个从好奇到笃定的过程。她认为涉外法治人才是一条远征之路,需要笃行不怠、不断磨炼。她还分析了吉林大学在培养法治人才上的理论、实践和交流优势,并分享了自己在就读国际法过程中的成长收获。

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润芝以《心怀家国精神,加强法律实践》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有两个关键:加强青年学生家国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人才的法律实践。她认为需要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应当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涉外法治专业人才需要符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要求,实现工作所需的“专业性”目标。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宋晓以《法硕涉外律师班学习体验与感悟》为主题,从自己对于涉外律师项目的理解,以及学习体验等方面进行分享。她认为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和双导师制度的指导,使其在一个半学期中纵向上夯实了基础法学知识,横向上拓展了前沿法律实务。她还分享了自己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计划。

在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石亚淙老师和陈希老师分别给予了点评。石亚淙老师认为,涉外法治人才是一项系统性的养成工程,涉外法治人才应当具有三种能力:外语流利、熟悉规则、经验丰富。她重点就熟悉规则的能力谈了相关培养方式。最后,她殷切期望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陈希老师依次点评了各位学生代表的分享,并强调了法律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她指出法律人才特别需要注重的三方面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英语能力、实践能力。


本论坛的第三分会场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张冉博士主持,特邀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私法教研部副主任乌兰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实践教研部张佳华博士担任点评嘉宾。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生朱玥第一位发言,发言主题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训路径之一——普通法的思维方法》。她从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的个人经历,介绍了普通法思维模式的形成。她表示,帮助中国法院和仲裁机构查明外国法的过程,也正是普通法和大陆法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国立新加坡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打破语言壁垒、在纷繁的案卷材料中提取法律事实,并运用普通法思维得出结论极具挑战性。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禄生作了题为《说服的艺术:我从模拟法庭比赛中学到的》的发言。他介绍了模拟法庭的相关组织、筹备以及参与模拟法庭的收获。他认为,模拟法庭的训练旨在用法律思维寻找案件事实并得出结论,实则是说服的艺术。模拟法庭最重要的是熟悉案件、夯实法律基础、语言凝练精要,这样才能得出具有信服力的论点。他相信模拟法庭的经历也为他未来的工作求职增色。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郭佩君作了题为《涉外律师人才课程学习分享》的发言,从课程设置、参会平台和竞赛经历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她指出,学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也切实提高了同学们的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检索等技能。另外,通过参加一系列国际研讨会,学生有机会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通过参与竞赛,学生不仅能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带教指导,也切实提高了分工合作等综合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杜博洋作了《贸大国际模拟法庭竞赛》的发言。她从自己的参赛和带队经验出发,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模拟法庭的组织体系及其在国际竞赛中的成绩。她认为,模拟法庭的本质是一项意在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学科竞赛,收获主要在于专业实力和软实力。专业能力是指语言能力、逻辑能力、法律思维、检索能力等,软实力是指团队合作、迎难而上且心存希望等意志品质。

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澜舟作了题为《涉外新兵一年记》的发言,他结合吉林大学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谈了自己的收获。一是知识储备的扩张,兼具理论高度和深度;二是研究视野的开阔,涉外课程使其从仅仅关注国内法转变到也关注域外法律变动,兼备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三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兼覆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法律检索、英语读写、合作、抗压等能力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课程中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怀玉作了题为《浅谈对涉外律师项目的思考及其完善建议》的发言。她从与涉外律师项目的缘起谈起,阐述了自己从一名理科生到法科生的思维转变过程。她认为,涉外律师项目旨在培养复合背景的实践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她还就招生、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建议。

中山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翟希冉作了题为《满眼生机转化钧,涉外律师日争新》的发言。她认为,涉外律师的新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涉外律师项目新;二是专业素养新,主要体现在涉外律师应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三是,机遇和挑战新。她还分享了中山大学创新型的培养方案,并对未来做了展望。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琦作了题为《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和涉外律师项目共成长》的发言。她从课程设置、校内外导师、课外活动三个层面分享了自己在法大涉外律师项目的学习感受。她认为,课程设置紧紧贴合国家的指导方案,同时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并且有丰富的交流活动,这些都让她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她表示,在涉外律师班最大的感受就是“重视”,她还同时感受到团结一致的良好氛围。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乾作了题为《我在法大涉外律师班——探讨对于涉外律师培养的理解和项目的建议》的发言。他从就读现状、对涉外人才的理解、涉外人才的国际视野、项目建议等五部分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应当拥有国际视野、开放的文化态度、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他还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完善涉外律师项目的建议。

中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饶泊宁作了题为《中意本科国际法律人才培养实践》的发言,分享了自己参与中国与意大利涉外交流项目的经验。他介绍了学校本科生中意交换的项目概况以及个人交换经历,指出应注意两校涉外法律学习的顺应与接入相关问题。他还分享了参加交换项目的收获以及遇到的挑战,认为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做好输出,把中国的法治建设现状、法治新思想传递出去,达到真正意义上两国法治之间的交流目的。

乌兰博士和张佳华博士先后就同学们的发言做了评议。

乌兰博士表示感受到同学们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她从自身的涉外教育背景、参与涉外律师项目培养论证的经验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注重法律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有志于从事英美法相关业务的同学需加强英美法法律适用上核心技能的培养;二是发挥非法本复合教育背景的优势,结合涉外或者国际法律规则进行深耕;三是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学有余力时修读第二外语,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四是培养综合能力,提高个人的眼界。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初心,明确使命担当。

张佳华博士认为同学们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的主人和受益者,各院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方案和模式的创新为法大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她认为课程设置、国际平台的搭建、国际视野的开阔等都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她结合自身在纽约、荷兰等地的国际交流经验,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国际话题和国际法律实践。

三个会场均设置了自由讨论环节。同学们就特色课程、学习重点、暑期实习、法律诊所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自由讨论结束后,与会同学回到学生论坛主会场,进入研讨会的汇报交流环节。西南政法大学杨翊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锦贤、中国政法大学张琦分别代表第一分会场、第二分会场、第三分会场汇报了各自会场的研讨情况。

学生论坛最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法律硕士学院院长助理万青副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本次学生论坛具有对象独特、参与广泛、话题多样、交流专业的特点。她还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项目情况,并祝同学们努力成长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法治人才。

学生论坛结束后,会议举行了闭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梁敏研究员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教授致闭幕辞,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做了会议总结。

在参会者热烈的掌声中,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