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张雅明 贾尚栩)2022年11月5日,首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在线上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我校共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我校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主题为“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翻译与文化传播”。我校副校长时建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代理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王继雨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我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罗方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白罗米(Luminița Bălan)作主旨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罗马尼亚研究中心主任董希骁,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专业讲师包心如(Paula Teodorescu)分别主持三场分论坛。共60余名中罗师生线上参会。会议由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我校副教授周佳磊主持。
时建中在致辞中表示,优秀文化对人类精神家园和社会和谐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罗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化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精品,不仅为本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化贡献了华彩篇章。近年来,中罗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十分活跃,各位从事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的专家学者为两国文化“增值”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信中罗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能让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为增进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感情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建中作开幕致辞)
王继雨在致辞中表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多元、文明多姿多彩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翻译为媒介的语言文字交流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外翻译家对各国经典的互译,有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愿与各界携手合作,共同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价值,主动肩负全球责任,为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融通、促进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随后,黄友义以《学习、理解、翻译与传播》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谈到,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中外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翻译已经从原来的“翻译世界”转为更多的“翻译中国”。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翻译,要注意跨越文化鸿沟,注重传播效果。他通过列举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诸多误译的例子,说明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进中外了解的重要意义。
张法连以《法律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载体,法律文化是法律语言形成的基础环境。法律翻译跨越语言学、法学和翻译学三大领域,是沟通不同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是语言转换和文化移植的双重过程,直接影响着不同法律文化间的交流效果。因此,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重文化考量,充分了解中外不同法律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色,语言文化双管齐下,从而实现等效法律翻译。
白罗米以《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礼文化运用》为题作主旨发言。她认为,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关系密切,并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积累文化知识、了解文化背景、认真地把新的文化概念转移到自己的文化中对于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必须的任务。翻译要处理好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积极传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主旨发言后,与会人员进入三场平行分论坛中参与讨论。来自中国、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20余位专家学者就各类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文学、文化与翻译研究,法律、语言与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的跨学科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讨论结束后,由董希骁、张清、包心如分别进行总结汇报。
分论坛讨论及汇报结束后,赵刚进行闭幕致辞。他提到,此次研讨会专家的发言既有高屋建瓴地对翻译史或文化传播的宏观梳理,也有对翻译理论和策略的深入探析,体现出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在大时代下的思考和担当。195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立罗马尼亚语专业,布加勒斯特大学也于同年设立中文专业,语言人才的机制化培养使中罗两种语言间的互译活动驶入了快车道。如今,要进一步发挥翻译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中外文明交往中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融通。
至此,首届翻译与文化传播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