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3-11-28     点击:

11月23日,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中国驻欧盟使团首任教育文化参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的马燕生为我校师生举办了“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讲座在海淀校区图书综合楼011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教师发展中心协办。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主持讲座。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居迁在致辞中表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是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国政法大学积极响应国家要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坚持进行国际化办学的总体思路、融入了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加强师生对外交流和合作,在持续进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强调,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语学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并愿意继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重大活动处处长宋国轩在致辞中介绍了所在单位的国际合作交流职能。他表示,国际化人才、特别是具备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在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鼓励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参与国际合作,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马燕生深入探讨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应用,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能力的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竞争力和宽阔国际视野的人才,同时,在国际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量和质都有待进一步提升。马燕生提出,应该着力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衡量人才的标准应该包括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熟悉国际事务和工作规范,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

讲座还包括圆桌讨论,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王蔚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与马燕生先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全球胜任力的多方面内容。二位与谈人结合自身求学与育人经历,分享了关于全球胜任力的独到见解。最后,主讲人还回答了参加讲座的师生们的踊跃提问,与谈人、致辞人也有针对性地发表了各自看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重大活动处干部马牧歌、刘韵晗,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科长常雨佳参与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