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我国高校9名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由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罗马尼亚哲学论坛”。
参加本次论坛的罗方代表有:布加勒斯特大学校长杜米德鲁·米尔卡教授,布大哲学院院长布伦科威亚努教授及其他六位教授,布大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白罗米教授,布大外语学院维姗、木固烈、多维等教授,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组洛河、逸雪、谢鲁兵等。布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薛小建教授为此次论坛的顺利举行,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论坛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校本部历史最悠久的法学院大楼举行,主题为“哲学传统与当今社会”,分六个议题进行。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代表团团长李德顺教授致辞,并发表了《和同之辩与分合之论》的大会报告。他认为,“和同之辩”是中国古代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由它启示的“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对多元文化的超越性智慧和价值情怀。对于多元文化的环境,有两种不同价值取向:一种是自觉把握“和同之辩”,注意保持和而不同的立场;另一种是和同不分,实际上采取“去和取同”的立场。但从历史的实际来看,和而不同并未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人们往往由“和”转移到了“合”,混淆了和谐与同化。我们应超越分合之争,走向和而不同。但是,和而不同也并非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毋宁说,它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方式和规范。
我校参会教师分别发表了《人本质预设与政治的宗教人伦化——论儒家政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庄子的生命哲学》、《万殊一贯与一统而万殊——理一分殊及其现代思想价值探析》、《清华竹简与< 周易>之中的“象”》、《诗可以兴——对孔子诗论的一种哲学解读》等报告。与会两国学者不仅探讨了共同关心的中西传统哲学问题,同时还就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基本学说、社会伦理道德和规则等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闭幕式由布大孔院中方院长薛小建教授主持,布大汉学家维珊教授与我校国际儒学院副院长王心竹教授分别总结了本次论坛的发言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次中罗哲学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深了对各自哲学与文化传统的认知。双方希望将来继续在北京或布加勒斯特举行类似活动,就中罗文化、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领域进行深入对话,进一步促进和丰富中罗两国间的学术文化交流。
6月20日当地时间晚上6:30,刘震副教授在孔子学院总部进行了一场“《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讲座,引起了孔子学院学员及当地民众的浓厚兴趣。尽管当晚大雨滂沱,但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刘震通过直观的实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听众对较为枯燥、艰涩的易理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讲座结束后,刘震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布大孔院赠送了海内知名易学家、其父刘大均先生的易学著作及书法作品,对孔子学院的工作与发展表示支持。本次“《周易》与中国文化”讲座是布加大孔子学院主办的“每月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今年以来,该学院已成功举办5次讲座,其中包括莫言小说专题、当代中国女性问题、佛教与中外儿童教育等主题。
论坛结束后,代表团还对布加勒斯特大学进行了友好访问。布大校长米尔卡教授及哲学学院院长布伦科威亚努教授,在布大哲学学院为代表团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双方就各自的哲学教育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交换了一些经验和看法,并就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达成了初步意向。随后,米尔卡教授、布伦科威亚努教授及哲学院相关人员,陪同代表团参观了布大哲学学院,并惠赠该院部分英文著作成果及主编刊物。双方一致认为,未来中罗之间非常有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